小劳,一名刚毕业的乡村医生,正值青春年华,一次意外将他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1岁;家人在悲痛之余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他的眼角膜和遗体捐献出来,希望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

作为角膜受助者,两名同样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与小劳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用同样的眼睛看着这五彩斑斓的世界。

“听他的声音,年龄应该和我儿子一般大。我感觉我儿子还在人世,还在用这双眼睛看着世界。”劳妈妈对着镜头说完这句话,一旁的劳爸爸已是泪流满面。

近日,赣州市红十字会、市红十字博爱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来到赣县区吉埠镇的劳师傅家中看望和慰问器官捐献者家属,并带来了两份特殊的礼物——一份录音和一封感谢信。这是两名眼角膜受捐者分别从广州和南昌送来的,里面包含的不仅是对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也是让劳爸爸和劳妈妈重燃生活热情的“助燃剂”。

小劳是一名毕业不久的乡村医生,风华正茂,准备在工作岗位上大展拳脚,今年发生的一次意外却将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1岁。

劳爸爸是一名资深志愿者,曾多次参加抗洪抢险、应急救援等公益活动。他说,捐献出儿子的遗体和眼角膜是自己的主意。“儿子是一名医学委培生,他的成长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培养,到现在人走了,还没回报社会,怎么办?那就只有捐赠(遗体和器官),帮助他人。”

劳爸爸和劳妈妈做出这个让人尊敬的决定,捐出儿子的遗体和器官,自己的生活却陷入了无尽的悲痛和思念之中。“怕打扰到邻居,我都不敢哭出声来,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哭。小劳住的老房子我也不敢去,怕触景生情。”劳妈妈说,痛失爱子之后,自己和老伴两个人干什么都恍恍惚惚,生活一下子没有了期待。

晚年丧子,这对任何家庭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劳妈妈有冠心病,每天都要吃药。两人胃口也不好,一天只吃一两顿。心里闷,劳爸爸就骑车带着劳妈妈到处逛,下雨出不了门,就在院子里转圈。失去了唯一的孩子,他们要重新寻找到生活的目标。

这份意义,或许就藏在他们做出的这个决定中。

在现场,赣州市红十字博爱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给劳爸爸劳妈妈献上献花和慰问金后,赣州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拿出了受捐者的感谢信和录音。

受捐者在信中说:我无法清晰看到亲人的脸,无法阅读,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是您无私的奉献让我重获光明,再次感受到世界的五彩斑斓。我深知这份珍贵的礼物背后,是您和家人做出的艰难决定,您的善举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关怀。

另一名受捐者在录音中说:我等待眼角膜进行移植已经两年了。多亏您和您的家人做出这个伟大的决定,让我走出黑暗,重新看见了这个世界。世界就是有你们的存在,才能够把光明传递下去。

劳爸爸一字一句读出感谢信,并和劳妈妈一起听完了录音。两人已是眼泛泪光。

“我感觉儿子还没有走,他还活着,还能看到。”劳妈妈说,听到了受捐者的感谢,想到儿子还有一双眼睛在世界上,心里就舒服了不少。她希望受捐者能够保护好眼睛,带着儿子去看看这个世界。劳爸爸说,小劳学习时得到过‘大体老师’的帮助,如今捐出遗体后,他也成了一名‘大体老师’,他的眼角膜还能帮助别人,这是一种爱的传承和传递,就像自己投身的社会公益事业一样,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劳爸爸和劳妈妈通过红会工作人员说出了对受捐者的期望,希望他们保护好眼睛,孝敬父母,回报这个社会的善意。他们还和工作人员约定,以后定期了解受捐者的近况,让生活重新拥有期待。

(文中捐献者及家属均为化名)

编者注:

器官捐献流程遵循“双盲原则”,捐赠者和受捐者双方互不知晓对方信息,不直接产生接触与交流,保护双方隐私和权益。